“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奖”颁奖典礼在峨边举行
——千余诗作共筑多元文化桥梁,诗歌之光映照民族交融新篇章
2025年11月23日,“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奖”颁奖典礼在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大电培训中心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奖组委会主办,以“诗与民族的呼吸”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多地以及英国、瑞典等国的诗人、学者与文化工作者,共同见证了这场跨越地域与文化的诗歌盛宴。

“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奖”获奖人员与主办方人员合影纪念
本届诗歌奖征得诗作1218首,投稿者逾千名。创作者年龄覆盖15岁到70岁,背景囊括不同地区、身份、职业与民族,并延伸至海外华人及国际诗坛,生动呈现了多元参与、文明互鉴的鲜明特色。
中共峨边彝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艳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诗歌是跨越山河的对话,也是照亮乡土的光芒。”她强调,峨边作为民族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正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阿买妮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罗阳则从文化传承的视角,表达了通过诗歌延续民族文脉的责任与使命。

中共峨边彝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艳致辞

阿买妮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罗阳致辞
颁奖仪式上,组委会宣读了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巴莫曲布嫫的贺信,信中写道:“愿我们以诗为证,在祖先箴言与未来天空间,搭建起永恒桥梁!”总顾问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通过视频致辞,指出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伟大诗歌传统的民族”,并肯定峨边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实践成果。
颁奖典礼依次揭晓了“阿买妮·甘嫫阿妞彝族文化贡献奖”“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奖”与“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优秀奖”三大类奖项。
在“阿买妮·甘嫫阿妞彝族文化贡献奖”环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马克·本德尔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曲木铁西获此殊荣。马克·本德尔多年致力于彝族史诗与口传文学的翻译与国际传播,他在答谢词中感慨:“彝族文学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曲木铁西则从个人成长与文化使命出发,讲述了大渡河畔的乡土记忆,强调作为学者一定要有担当精神,做一个有温度的文化使者、有远见的社会建设者,有胸怀的文明对话者;且在“深耕传统、放眼世界”中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阿买妮·甘嫫阿妞彝族文化贡献奖”获得者曲木铁西致答谢词
“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奖”由夏花、吉木狼格、阿索拉毅、师师、李笠五位诗人获得。吉木狼格以《狩猎图像》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回应了“彝人汉语写作”的身份命题;李笠在《峨边记行》中完成了一场“穿越现实与记忆的精神漫游”;阿索拉毅的《她》致敬彝族女性在历史与文化中的光辉身影;师师作品《没有谁知道我的羞愧》被评价为“完成从个体叙事到族群精神的升华”;夏花则以《举火把的人》展现了对彝族日常生活的诗意升华。

“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奖”获得者与颁奖嘉宾合影纪念
“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优秀奖”共有20位诗人获奖,分别是:龙红紫罗、廖锡娟、徐斌、曾蒙、冷先桥、王晓露、金措、沙辉、阿卓务林、高作苦、赵长在、黄成松、沙冒智化、花语、史云彦、萧相风、吉狄兆林、黄鹏、李自国、张伟锋。其中金措、廖锡娟、龙红紫罗、沙辉作为代表发言。金措在《野马的月光》中书写了藏族身份在当代的迷茫与追寻;英籍学者、金融学教授廖锡娟通过《阿云朵仓》实现手游与彝文、苏州吴语垮文化、垮地域方言的对撞;龙红紫罗借《等马》讲述家族记忆与自我觉醒;沙辉则坦言诗歌是“生命中的重要部分”,赋予生活以诗意与温度。

“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优秀奖”部分代表与颁奖嘉宾合影纪念
获奖诗歌分享会上,组委会点评宣读了巴莫曲布嫫、阿库乌雾、刘大先、龚学敏、阿诺阿布对吉木狼格、夏花、师师、阿索拉毅和李笠的获奖作品授奖辞。阿库乌雾在综述发言中强调,彝族拥有健全的双语书写体系与诗学理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独特贡献。他呼吁在人工智能与人文传统并行的时代,知识分子应具备“历史性的定力”,推动文明延续与创新。

第二届“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奖”评委之一阿库乌雾作综述发言
“诗歌是真理的生成与显现,是诗人对爱、对自由、对自然、对社会最为自我的表达。海德格尔在研究荷尔德林的诗歌时提出,诗人的天职是还乡。强调诗人通过语言返回到人与存在的本来源头,实现诗意的栖居。这次诗歌大奖赛,最让人高兴的是,我觉得当下有不少诗人已经做到了。”组委会代表阿诺阿布的闭幕致辞,让诗人们感同身受。

第二届“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奖”组委会代表阿诺阿布闭幕会上致辞
整场活动在“只有生死是大地上不变的原住民——阿买妮.甘嫫阿妞获奖作品分享会”的热烈讨论中圆满落幕。
“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奖”不仅是一场文学的聚会,更是一次多元文化的深度对话。诗歌正在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桥梁,在文明互鉴中传递着超越语言的美与力量。
获奖诗歌作品集《只有生死是大地上不变的原住民》将在年后出版。

阿买妮.甘嫫阿妞获奖作品分享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