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论坛

素语中的深致

——王立世“山”系列诗作的艺术特质展现

2025-11-26 11:38:41 作者:陈明火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陈明火,笔名执仗,湖北鄂州峒山人。著作《无锁的情空》《挑剔名作及评点》等12部(含3部中英对照),主编省级教材《综合阅读》等30余部。发表诗歌、评论、小说等近千万字,200余首(篇)被译成英、日、希腊等文字。长诗《自救日记》获2003年《中国作家》特等奖,中英对照诗歌集《无锁的情空》获2000年首届“澳克杯”世界华人文学大奖赛一等奖,《陈明火长诗选》获2005年香港第三届龙文化金奖及希腊作家艺术家协会“欧洲联盟杯”奖。另有评论集《抒情者的迷途》一部。

  诗人、评论家王立世的六首“山”系列诗作——《爬山》《半山腰》《上山下山》《山》《无题》《穿山道》,是我从中国佛教诗人、作家包容冰发来的《王立世的诗》(几十首)中选出来的。我之所以这么“选”,就是想让读者与我一道品一品同是写大家所熟悉的物象(“山”),诗家是如何在我们所较常见的地方带有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质?

  说简单一点,就是王立世在他的诗歌中不时地来一个常中见奇或是用常的奇。
 

对称与递进中的精妙结构

  王立世与“山”相关的六首诗作,在个体的结构与整体的序列中暗藏了不同的巧思,可说是:于对称中见变化,于递进中显层次、于平实中见匠心。

  上山下山

  他没说一句话
  就背着太阳
  上山了
  在山上
  他没觉得自己有多高
  他没说一句话
  就背着太阳
  下山了
  在山下
  他没觉得自己有多矮

  《上山下山》,堪称对称结构与情感思理递进的典范。王立世在诗中的上下两段以“他没说一句话/就背着太阳”,仅仅是通过“上山”与“下山”、“有多高”与“有多矮”的反向替换(即“高”而不高、“矮”而不矮),便构建出一个让人回味不尽的哲思空间。我以为诗人的重复中的差异,在于悄悄诠释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生存智慧。同时,亦通过“高/矮”的对照,层递出“他”的自我价值不依附于位置的高低。可以说,诗中的这种对称与递进中,深藏着对一般“认知”的突破。

  王立世的几首诗之内部均以对称结构强化意象的魅力,形成递进中的一种平衡感”——

  《爬山》的表层与深层的对称:“怕它陡峭”(表层的生理恐惧)与“怕爬上去了/云里雾里/再也找不到自己”(深层的精神恐惧),为后续“找不到自己”所暗含着的递进意义而埋下了伏笔;

  《半山腰》:空间与心理的双向对称:“山脚下(压抑)”与“山顶(不在乎风景)”以及中间以“半山腰”为支点,形成“下—中—上”的空间结构;“退有路,进亦有路”的进退对称,去除了“怕失去方向”的焦虑(心理活动),完成了“我”的情感的递进;

  《穿山道》的内外与软硬的辩证式对称:“石头山(坚硬的外在)”与“内心的黑暗(柔软的内在)”、“时间的灯盏(光明的隐喻)”与“春天的流水(暗示无限生机)”,通过“挖空山(破外在的坚硬)”与“驱逐黑暗(填内在的空虚)”的双向行动,便将“穿山道”从一种自然的行为,递进为“生命激活”的象征。

淡进深出、自然流转的情感

  王立世将浓烈的生命体验转化为“淡笔”或“素笔”叙事,让“我”的情感在看似平缓的叙述或淡进深出的流转中暗流涌动,形成了浅切入、深沉淀的独特节奏。

  爬山

  面对高山
  我有点胆怯
  不是怕它陡峭
  而是怕爬上去了
  云里雾里
  再也找不到自己

  《爬山》,以近乎自语的平淡语气,将对存在本质的追问藏于日常化的“胆怯”之中,让“我”的情感从具体的登山体验自然滑向抽象的自我认知,毫无突兀之感。

  王立世诗中的的淡进深出,在《山》中体现得尤为典型:诗之首,以“这座山并不高”的客观陈述切入,继而描述“上去的人如天上的云”的世俗景象,最终以“我只是在山下/看了看/就干别的去了”作结。诗中,律动的情感从疏离的观察到坦然的自白,均是在不动声色之中让平淡的语调与深刻的生命选择,显得余味绵长。

  《穿山道》的情感流转,则呈现“抑扬交替”的特点。在“对路而言/没有坚不可摧之说”的起笔后,转入到“内心的黑暗/被时间的灯盏驱逐”的细腻描摹,最终在“生命绵延不绝”的咏叹中推向高潮。

  王立世诗中自然流转的情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自由切换,既保持着思考的锐度,又不失抒情的温度。
 

细微处见真意的细节

  “山”系列诗歌中的一些细节,如同散落在文本中的珍珠,在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的同时,还成为连接表层叙事与深层感悟的关键节点。

  半山腰

  在山脚下
  太压抑  
  山在压我
  山上的草在压我
  山上的云在压我 
  爬在半山腰
  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有几块石头  
  还搁在我心上
  山顶上有什么风景
  我已不在乎
  尽管鸟离我很远
  它的阴影正好落在我的头上
  真理在中间
  我在半山腰
  退有路,进亦有路
  但不再为进退而烦恼

  “有几块石头/还搁在我心上”的细节,将无形的精神压力转化为可触摸的实体。

  “搁”字的日常感,强化了负担的持续性,而“石头”的坚硬质感与“心上”的柔软部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可说是精准地呈现了“我”的内心矛盾的一种波动状态。王立世用“石头”这一自然意象,生动展现了内心的沉重负担,或许是过往的遗憾,或许是现实的压力。而“真理在中间/在半山腰”,则传达出一种不偏执于进退,在中间地带寻找真理的处世态度,展示了“我”既想前进又怕艰难险阻,既想后退又有于心不甘的不同细节。在这样的“半山腰”,“我”自然就有了“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明)的细致描绘与“真理在中间”(暗)的超然顿悟。这种属于在矛盾修辞之中构建出的有辩证意义的生存意境,自然而然地透着“我”在一种无奈的压抑之中“不再为进退而烦恼”的人生清醒。

  王立世善于运用细节。比如:“云里雾里”(《爬山》),仅四字,既是对山顶气象的写实,又隐喻着目标达成后的精神迷失。他运用了视觉上的模糊感与“找不到自己”的存在困境,形成呼应;用自然现象的细节,完成对自我认知危机的诗意转化。“背着太阳”(《上山下山》)的动态细节里,一个“背”的动作既暗示着“我”与光明的同行,又暗含着对强光的承载与隐忍,让“上山下山”的自然运动,升华为生命与时间的永恒对话,让“我”在沉默的行动中积蓄着超越言语的力量。

  “这座山并不高/更不是高不可及也没有什么风景/上去的人如天上的云/风一吹就不知去向/我没有什么烦恼和遗憾/因为我从没想上去/也从没上去过/我只是在山下/看了看/就干别的去了”(《山》),王立世为了凸显诗尾的“看了看”的细节,提前作好了不同铺垫:先是表明“山”不是那么高,风景也不咋的,就是上山者像风吹走的云一样,没有留下什么;后是证明“我没有什么烦恼和遗憾/因为我从没想上去/也从没上去过”。看得出,他是想让“上去的人”与没有上去的“我”,形成一种“高”与“低”的对比。而“看了看”的动作细节,则完成了对世俗价值的远离——当下,人们总在为登上更高的财富之山、虚荣之“山”而疲于奔命,而“我”却能安然于山下的观察。“我”的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心境,在这个“看了看”的动作细节中,传递出一种别样的人生智慧。

  《穿山道》中“对路而言/没有坚不可催之说/比如这座石头山/被挖空后长驱直入/内心的黑暗/被时间的灯盏驱逐/沉寂的耳朵/被春天的流水激活/生命绵延不绝/不知还有多少坚硬需过穿越”的“时间的灯盏”与“春天的流水”,构成一组对照细节:前者以温暖的光亮驱散“内心的黑暗”,后者以流动的生机“激活”了“沉寂的耳朵”。光与水的细节,共同构建出突破困境的希望意象,让“穿越坚硬”的抽象过程,变得可感可触。

  更有趣的是“黑洞”(《无题》)的细节,从避雨处,演变为生存困境的象征。“躲进”与“找不到出口”的行为反差,让这一自然空间,成为一个人类认知局限的隐喻。我以为王立世所展现的微小场景细节,自然地延伸出一种荒诞之感。
 

日常语境中的口语化

  王立世以“说人话”的语言姿态,将口语的鲜活与诗歌的凝练完美融合,让每一个活灵活现、有意味的较常见的口语,都带着生活的体温。

  无题

  乌云钻进深山
  雨,开始在山口滴嗒
  行人慌乱
  躲进一个黑洞
  天晴后
  也没找到出口

  “雨,开始在山口滴嗒”的逗号停顿,让自然现象有了节奏感;“躲进一个黑洞”的表达,将抽象的困境转化为可感的空间意象;“天晴后/也没找到出口”,营造出一种迷茫无助的氛围。这里,王世立口语的直白性与意象的隐喻性相融合,让读者在瞬间品析的同时,能获得持久的审美体验——生活中的困境,有时就像这突如其来的“雨”和找不到出口的“黑洞”,隐寓的是人生的无奈与迷茫。

  “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半山腰》)的自然描写、“就干别的去了”(《山》)的随意口吻与“他没说一句话”(《上山下山》)的重复叙述,都取自日常对话的语料,却在诗歌语境中产生了陌生化效果。王立世的一些随情而来的、亦是不拘一格的口语化叙述,并非简单的生活化复制,而是经过精心提炼的“诗化口语”。

  难能可贵的是,王立世的口语化语言强化了诗歌的对话性:

  《爬山》以“我有点胆怯”的第一人称倾诉;《上山下山》对“他没觉得自己有多高”“没觉得自己有多矮”的第三人称观察,都拉近了诗歌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仿佛“我”就在对面娓娓道来。他的这种近似平等的交流姿态,让语言口语化在日常语境中变得亲切可感。

  王立世的与“山”相关联的六首诗,从结构的辩证美到情感的自然美、细节的个性美到语言的朴素美,使“山”系列诗作,完成了一次对诗歌本质的回归。它们似乎都在悄无声息地证明着:真正的好诗,不必依赖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技巧,只要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忠实于诗人内心的需要,便能在素语中的深致里绽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原载《山西政协报》2025年11月21日

  王立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在《诗刊》《创世纪》《中国作家》等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诗歌15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诗歌评论200多篇。诗歌代表作《夹缝》被《世界诗人》推选为2015“中国好诗榜”二十首之一,入选高三语文试题。诗歌入选《诗日子》《新世纪诗典》《中国新诗排行榜》等100多部选本。部分作品被译介到英美等国。著有诗集《感叹号》《夹缝里的阳光》,主编《当代著名汉语诗人诗书画档案》。《文艺报》《文学报》《名作欣赏》等报刊多次推出本人作品的评论文章。获2022年度十佳华语诗人、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新锐奖、全国第二十五届鲁藜诗歌奖诗集二等奖、2021年全国十佳诗歌评论家、首届“新时代.鲁迅诗歌评论奖”、2022年第二届“名作欣赏杯”晋版图书书评大赛二等奖等。

附:
王立世的诗

爬山

面对高山
我有点胆怯
不是怕它陡峭
而是怕爬上去了
云里雾里
再也找不到自己


半山腰
 
在山脚下
太压抑
山在压我
山上的草在压我
山上的云在压我
爬在半山腰
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有几块石头
还搁在我心上
山顶上有什么风景
我已不在乎
尽管鸟离我很远
它的阴影正好落在我的头上
真理在中间
我在半山腰
退有路,进亦有路
但不再为进退而烦恼


上山下山
 
他没说一句话
就背着太阳
上山了
在山上
他没觉得自己有多高
 
他没说一句话
就背着太阳
下山了
在山下
他没觉得自己有多矮



 
这座山并不高
更不是高不可及
也没有什么风景
上去的人如天上的云
风一吹就不知去向
我没有什么烦恼和遗憾
因为我从没想上去
也从没上去过
我只是在山下
看了看
就干别的去了


无题

乌云钻进深山
雨,开始在山口滴嗒
行人慌乱
躲进一个黑洞
天晴后
也没找到出口


穿山道  

对路而言
没有坚不可催之说
比如这座石头山
被挖空后长驱直入
内心的黑暗
被时间的灯盏驱逐
沉寂的耳朵
被春天的流水激活
生命绵延不绝
不知还有多少坚硬需过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