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粥的温度:与杜甫共写人间诗
——小长诗《与杜甫谈论诗歌》创作谈
2025-11-27 作者:王晓波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王晓波:中国作协会员、中山市诗歌学会主席、《香山诗刊》主编。
致敬杜甫的最好方式,我认为便是谈论杜甫的诗歌。诗歌的本质,本就是让读者在文字里遇见自己的冷暖,在平凡人间触摸到值得珍视的温度与力量。《与杜甫谈论诗歌》这首小长诗(载《澳门日报》2025年11月19日《镜海》副刊),于我而言,不是一次刻意的创作,而是一场秋夜读诗时的意外相逢——当指尖抚过《杜工部集》的纸页,当“布衾多年冷似铁”的叹息从文字里溢出,我忽然觉得,这位千年前的诗人从未远去,他就站在时光的另一端,用那双盛满人间疾苦与悲悯的眼睛,注视着今天的我们。
一、跨越千年的对话:让诗意在古今间流动
那天秋夜微凉,书房里只开了一盏台灯,暖黄的光落在《杜工部集》上,纸页间仿佛浮动着沉水香的气息,像一截未燃尽的烛芯,连接着古今。我本只想读几首《秋兴八首》,消解秋夜的寂寥,却在“布衾多年冷似铁”一句前停住了脚步。那一刻,窗外的雨恰好落在窗棂上,滴答作响,竟与书中浣花溪的雨声重叠——我仿佛看见杜甫立在茅檐下,青衫沾着雨痕,眼角是化不开的霜,而他身后,是老妻画纸为棋局的清贫,是稚子索粥的期盼。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如雨后春笋般蔓延。我开始想象,如果杜甫真的走进我的书房,他会看见什么?他会如何看待这个时代?于是,我让风裹着秋意叩窗,让台灯暗了暗,让他从书影里走来,带着唐时的雨痕与人间的烟火气。我想让他看看电子屏上滚动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看看如今能“装下万家的法器”,告诉他当年的夙愿已然成真;我想让他看见社区志愿者冒雨给老人送菜的身影,告诉他“朱门酒肉臭”的时代早已远去,人间自有善意在流转。
在诗中,我刻意设置了诸多古今交织的细节:宋版的月与全息注脚,粥渍的青衫与社区群消息,唐时的雨滴与今夜的键盘。我不想让这场对话只停留在想象,而是希望它能真实发生在语言里、情感里——当杜甫说起“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便递上沾着早餐铺热气的诗稿,告诉他“温暖”二字藏在瓷碗的裂纹里;当他吟诵“万里悲秋常作客”,我便指向窗外的志愿者脚印,问他是否与羌村的泥印同样温热。这种跨越千年的呼应,是诗意的流动,也是精神的传承。
二、一碗粥的重量:诗歌的核心永远是“人”
写这首诗时,最让自己动容的,是写到“小米粥”的那一刻。起初,我只是想以“稚子索粥”的细节还原杜甫的生活,却在落笔时突然明白:杜甫的伟大,从来不是因为他写了多少宏大的史诗,而是因为他始终把“人”放在诗的中心。他写“三吏三别”,写的是战乱中百姓的流离失所;他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寒夜里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他笔下的老妻、稚子、村翁、征夫,都是平凡生活里的普通人,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构成了诗歌最鲜活的底色。
千年之后,我们的生活早已天翻地覆,没有了战乱流离,没有了漏雨茅屋,但“人”的本质从未改变。我们依然会为一碗热粥而感到温暖,会为他人的善意而心生感动,会为生活里的疾苦而揪心。于是,我让杜甫与我共执一支笔,在时光的宣纸上重画“人间的温度”——那温度,是卖豆浆阿婆熬进瓷碗的温暖,是社区志愿者踏在湿滑台阶上的坚定,是跨越千年仍在人间灶台上冒着热气的小米粥。
我忽然懂得,诗歌从来不是远离生活的空中楼阁,而是扎根在平凡人间的植物。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晦涩的意象,只需要真诚地记录“人”的生活与情感。就像杜甫的诗,没有雕琢的痕迹,却能穿越千年依然震撼人心,因为他写的是“真实”——真实的苦,真实的爱,真实的人间。而我想做的,就是延续这种“真实”,用当代人的视角,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人间诗行”。
三、诗脉永续:在传承中回答“诗歌何为”
这首诗,也是我对“诗歌何为”的一次思考与回答。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觉得诗歌无用,觉得它不能解决温饱,不能改变现实。但我始终相信,诗歌有它独特的力量——它能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里静下心来,触摸到生活的本质;它能让我们在苦难中找到慰藉,在平凡中发现美好;它能让不同时代的人,通过文字产生精神共鸣,让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
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他对诗歌的坚守;而我认为,诗歌的坚守,更在于对“人”的坚守,对“人间温度”的坚守。千年以来,诗脉从未断绝,从《诗经》里的“风”“雅”“颂”,到唐诗宋词的璀璨辉煌,再到当代诗歌的多元发展,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关怀,对正义的追求。
就像诗中写的,“千年后的雨,仍打在茅檐上,有人正用新的墨,重写旧年的霜”。雨是同一阵雨,霜是同一片霜,而笔墨是新的,视角是新的。我们站在杜甫等先贤的肩膀上,传承着他们的悲悯与情怀,也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的故事。社区群里“寒潮将退,菜筐已满,灯未眠”的消息,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本质上是同一种期盼——期盼人间安好,期盼人人有暖可依。
雨停时,月光漫过《秋兴八首》的残页,砚台里未干的墨痕微颤,那是唐时的雨滴在敲打今夜的键盘。我知道,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不会结束,诗脉会继续传承下去。而我能做的,就是带着这份对诗歌的敬畏与热爱,继续在平凡人间里寻找“温度与力量”,用真诚的文字,书写更多值得珍视的“人间诗行”。因为我始终相信,诗歌的本质,就是让每个读者在文字里遇见自己,在千年文脉里,触摸到永恒的人间温度。
附录:
与杜甫谈论诗歌(诗歌)
作者:王晓波
秋夜,我在案头翻开《杜工部集》
纸页间浮动着沉水香,像一截未燃尽的烛芯
唐时的雨正漫过浣花溪的苔痕
滴在我砚台里,溅起半枚宋版的月
案头的台灯突然暗了暗
风裹着湿冷的秋意叩窗,我听见
茅檐下的叹息——“布衾多年冷似铁”
抬头时,你正立在书影里
青衫沾着老妻画纸为棋局的墨渍
袖角还滴着稚子索粥的余温
“子美先生,可容我讨教一二?”
你抚过书脊,指尖停在“三吏三别”处
“我写‘朱门酒肉臭’时,总怕笔太轻
压不住人间的骨殖”
我指给你看电子屏
滚动着“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全息注脚——
“当年在秋风破屋前
我数着漏雨的瓦缝,数到白发”
你笑,眼角的沟壑里沉淀着
一千二百年的霜,“如今倒好
人间有了能装下万家的法器”
我们说起诗歌。你说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每个字都要在喉间煨三年
“像熬一剂药,要苦得透骨”
我翻开新写的稿纸,上面沾着
楼下早餐铺的热气:“卖豆浆的阿婆
总把‘温暖’二字,熬进瓷碗的裂纹”
你忽然提起《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可我见不得人间的苦——”
我指着窗外,社区志愿者正给老人送菜
湿滑的台阶上,他们的脚印
和当年你在羌村踏过的泥印
是否同样温热?
你拾起案头半页诗稿
是我刚写的《致杜子美》:
“千年后的雨,仍打在茅檐上
有人正用新的墨,重写/旧年的霜”
你摩挲着纸边,竹杖轻叩出
《秋兴八首》的平仄:
“玉露凋伤枫树林——”
我接:“巫山巫峡气萧森——”
雨声突然密了,打湿我们的声音
卷成一枚带泥的菊,别在
唐时的破瓦与今夕的窗棂
手机在此时震动,是社区群消息:
“寒潮将退,菜筐已满,灯未眠”
你望着屏幕里跳动的光点,轻声说:
“你看,有些痛
原是天地写给我们的,同一首诗”
雨停时,月光漫过《秋兴八首》的残页
上面有我新添的句子:
“千年前沾着粥渍的青衫
正与我共执一支笔/在时光的宣纸上
重画/人间的温度”
而砚台里未干的墨痕忽然微颤——
是唐时的雨滴在敲打今夜的键盘
我们共同署名的诗行末端
秋风吹不散的,是那碗
跨越千年的小米粥
始终在人间灶台上冒着热气
原载:《澳门日报》2025年11月19日《镜海》副刊,责编:李嘉瑶
(《澳门日报》2025年11月19日《镜海》副刊 版面)
一、跨越千年的对话:让诗意在古今间流动
那天秋夜微凉,书房里只开了一盏台灯,暖黄的光落在《杜工部集》上,纸页间仿佛浮动着沉水香的气息,像一截未燃尽的烛芯,连接着古今。我本只想读几首《秋兴八首》,消解秋夜的寂寥,却在“布衾多年冷似铁”一句前停住了脚步。那一刻,窗外的雨恰好落在窗棂上,滴答作响,竟与书中浣花溪的雨声重叠——我仿佛看见杜甫立在茅檐下,青衫沾着雨痕,眼角是化不开的霜,而他身后,是老妻画纸为棋局的清贫,是稚子索粥的期盼。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如雨后春笋般蔓延。我开始想象,如果杜甫真的走进我的书房,他会看见什么?他会如何看待这个时代?于是,我让风裹着秋意叩窗,让台灯暗了暗,让他从书影里走来,带着唐时的雨痕与人间的烟火气。我想让他看看电子屏上滚动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看看如今能“装下万家的法器”,告诉他当年的夙愿已然成真;我想让他看见社区志愿者冒雨给老人送菜的身影,告诉他“朱门酒肉臭”的时代早已远去,人间自有善意在流转。
在诗中,我刻意设置了诸多古今交织的细节:宋版的月与全息注脚,粥渍的青衫与社区群消息,唐时的雨滴与今夜的键盘。我不想让这场对话只停留在想象,而是希望它能真实发生在语言里、情感里——当杜甫说起“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便递上沾着早餐铺热气的诗稿,告诉他“温暖”二字藏在瓷碗的裂纹里;当他吟诵“万里悲秋常作客”,我便指向窗外的志愿者脚印,问他是否与羌村的泥印同样温热。这种跨越千年的呼应,是诗意的流动,也是精神的传承。
二、一碗粥的重量:诗歌的核心永远是“人”
写这首诗时,最让自己动容的,是写到“小米粥”的那一刻。起初,我只是想以“稚子索粥”的细节还原杜甫的生活,却在落笔时突然明白:杜甫的伟大,从来不是因为他写了多少宏大的史诗,而是因为他始终把“人”放在诗的中心。他写“三吏三别”,写的是战乱中百姓的流离失所;他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寒夜里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他笔下的老妻、稚子、村翁、征夫,都是平凡生活里的普通人,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构成了诗歌最鲜活的底色。
千年之后,我们的生活早已天翻地覆,没有了战乱流离,没有了漏雨茅屋,但“人”的本质从未改变。我们依然会为一碗热粥而感到温暖,会为他人的善意而心生感动,会为生活里的疾苦而揪心。于是,我让杜甫与我共执一支笔,在时光的宣纸上重画“人间的温度”——那温度,是卖豆浆阿婆熬进瓷碗的温暖,是社区志愿者踏在湿滑台阶上的坚定,是跨越千年仍在人间灶台上冒着热气的小米粥。
我忽然懂得,诗歌从来不是远离生活的空中楼阁,而是扎根在平凡人间的植物。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晦涩的意象,只需要真诚地记录“人”的生活与情感。就像杜甫的诗,没有雕琢的痕迹,却能穿越千年依然震撼人心,因为他写的是“真实”——真实的苦,真实的爱,真实的人间。而我想做的,就是延续这种“真实”,用当代人的视角,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人间诗行”。
三、诗脉永续:在传承中回答“诗歌何为”
这首诗,也是我对“诗歌何为”的一次思考与回答。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觉得诗歌无用,觉得它不能解决温饱,不能改变现实。但我始终相信,诗歌有它独特的力量——它能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里静下心来,触摸到生活的本质;它能让我们在苦难中找到慰藉,在平凡中发现美好;它能让不同时代的人,通过文字产生精神共鸣,让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
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他对诗歌的坚守;而我认为,诗歌的坚守,更在于对“人”的坚守,对“人间温度”的坚守。千年以来,诗脉从未断绝,从《诗经》里的“风”“雅”“颂”,到唐诗宋词的璀璨辉煌,再到当代诗歌的多元发展,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关怀,对正义的追求。
就像诗中写的,“千年后的雨,仍打在茅檐上,有人正用新的墨,重写旧年的霜”。雨是同一阵雨,霜是同一片霜,而笔墨是新的,视角是新的。我们站在杜甫等先贤的肩膀上,传承着他们的悲悯与情怀,也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的故事。社区群里“寒潮将退,菜筐已满,灯未眠”的消息,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本质上是同一种期盼——期盼人间安好,期盼人人有暖可依。
雨停时,月光漫过《秋兴八首》的残页,砚台里未干的墨痕微颤,那是唐时的雨滴在敲打今夜的键盘。我知道,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不会结束,诗脉会继续传承下去。而我能做的,就是带着这份对诗歌的敬畏与热爱,继续在平凡人间里寻找“温度与力量”,用真诚的文字,书写更多值得珍视的“人间诗行”。因为我始终相信,诗歌的本质,就是让每个读者在文字里遇见自己,在千年文脉里,触摸到永恒的人间温度。
附录:
与杜甫谈论诗歌(诗歌)
作者:王晓波
秋夜,我在案头翻开《杜工部集》
纸页间浮动着沉水香,像一截未燃尽的烛芯
唐时的雨正漫过浣花溪的苔痕
滴在我砚台里,溅起半枚宋版的月
案头的台灯突然暗了暗
风裹着湿冷的秋意叩窗,我听见
茅檐下的叹息——“布衾多年冷似铁”
抬头时,你正立在书影里
青衫沾着老妻画纸为棋局的墨渍
袖角还滴着稚子索粥的余温
“子美先生,可容我讨教一二?”
你抚过书脊,指尖停在“三吏三别”处
“我写‘朱门酒肉臭’时,总怕笔太轻
压不住人间的骨殖”
我指给你看电子屏
滚动着“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全息注脚——
“当年在秋风破屋前
我数着漏雨的瓦缝,数到白发”
你笑,眼角的沟壑里沉淀着
一千二百年的霜,“如今倒好
人间有了能装下万家的法器”
我们说起诗歌。你说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每个字都要在喉间煨三年
“像熬一剂药,要苦得透骨”
我翻开新写的稿纸,上面沾着
楼下早餐铺的热气:“卖豆浆的阿婆
总把‘温暖’二字,熬进瓷碗的裂纹”
你忽然提起《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可我见不得人间的苦——”
我指着窗外,社区志愿者正给老人送菜
湿滑的台阶上,他们的脚印
和当年你在羌村踏过的泥印
是否同样温热?
你拾起案头半页诗稿
是我刚写的《致杜子美》:
“千年后的雨,仍打在茅檐上
有人正用新的墨,重写/旧年的霜”
你摩挲着纸边,竹杖轻叩出
《秋兴八首》的平仄:
“玉露凋伤枫树林——”
我接:“巫山巫峡气萧森——”
雨声突然密了,打湿我们的声音
卷成一枚带泥的菊,别在
唐时的破瓦与今夕的窗棂
手机在此时震动,是社区群消息:
“寒潮将退,菜筐已满,灯未眠”
你望着屏幕里跳动的光点,轻声说:
“你看,有些痛
原是天地写给我们的,同一首诗”
雨停时,月光漫过《秋兴八首》的残页
上面有我新添的句子:
“千年前沾着粥渍的青衫
正与我共执一支笔/在时光的宣纸上
重画/人间的温度”
而砚台里未干的墨痕忽然微颤——
是唐时的雨滴在敲打今夜的键盘
我们共同署名的诗行末端
秋风吹不散的,是那碗
跨越千年的小米粥
始终在人间灶台上冒着热气
原载:《澳门日报》2025年11月19日《镜海》副刊,责编:李嘉瑶
(《澳门日报》2025年11月19日《镜海》副刊 版面)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