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珠江潮汐——陈炯明大传》
岭南风云夹杂着不请自来的零星雨滴,幻化成诗性的缠绵与历史的重量,敲打着南华草堂宁静的空中花园,也浸润着我记忆深处的梅州故土与潮汕平原。
入夜展读《民国史》,读到军阀混战的乱象,想起小日子那厢青头蝇般令人厌恶的“倒栽葱”炫技、“搞事”早苗老鸨子般令人愤慨的胡说八道,遂有佛头着粪想举兵灭了倭寇的冲动……
为老貘的新著写序,却良久难以成文。未几睡意来袭,想必南华草堂随后就传出我容易得罪宵小无耻之徒的独眠鼾声。
老貘是一位勤奋的作家,眨眼功夫,一部60万字的《珠江潮汐——陈炯明大传》初稿又摆在了我的眼前,老貘告诉我,里面是他断续五载的心血。真让我心悦诚服啊。须知倒推两月,我才为他做过一件“嫁衣”呢。
当韩江潮水裹挟史识涌入梦境,我仿佛听见陈炯明从历史纵深处发出的深沉叩问,执拗而复杂,似有若无的生发着些许令人揪心的无奈。痛风的夺命妖风稍息,不管明天能不能醒来,我想我都该感谢老貘为我带来遽尔无法定义的沉重阅读感受和别一样的沉思。
治史有年,我始终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断不能用简单的黑白二分法草率为之。老貘这部传记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它正是要拨开重重迷雾,去触摸陈炯明真实而立体的灵魂。这部传记完全迥异于学院派的考据索引,而是以文学之笔一字一句镌刻历史之重的生命史诗,我能在字里行间瞅见老陈当年的苦心与无奈。
事实上,陈炯明于我,确实有着特殊的地缘亲近。我的祖籍梅州,正是他当年苦心经营的潮梅地区。那里的山水之间,至今依然回荡着他建设“模范小中国”的足音,浸润着其“联省自治”的所谓政治理想。
通读全书,我觉得老貘是以恢弘的文学架构,将散落于方志、民间记忆与家族叙事中的碎片,编织成一幅斑斓的时代画卷。它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档案中扁平的军阀或叛徒,而是一个怀抱建设热忱的实干家陈炯明:比如陈督闽时的锐意革新;比如他主政广东时力推市政、兴办教育、筹划纵横交错铁路网的劳碌身影;比如他在漳州公园手植的幼苗;比如他批示水利图纸时专注的侧影;比如面对孙中山时那份“道不同而志未尝相悖”的复杂心境,等等等等,点点滴滴都在书中以充满张力的细节描写,如文学工笔般纤毫毕现,让我过目难忘,动容久之。
我认为,这部传记的首要价值,在于为被主流叙事长期简化的人物,成功恢复了应有的精神维度、人性温度和认知尺度。陈炯明与孙中山那场关于“统一与自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所谓“路线”之争,我认为这实则是中国现代化路径的早期有益探索。
是的,本书没有陷入简单的褒贬,而是深入历史现场,揭示在救亡图存的急迫与建设民生的长远之间,那一代历史人物所面临的艰难抉择。陈炯明坚持的“建设优于革命”“从地方入手夯实民国根基”的闪光理念,我认为即便置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思考国家如何实现均衡发展和地方如何实现治理创新,仍具有深刻而耀眼的镜鉴意义。只不过陈的失败,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一种探索路径的猝然中断,值得后人冷静反思。
在艺术特色上,本书堪称历史传记文学的一次成功尝试、有效实践。老貘摒弃了枯燥的史料堆砌,运用小说家的笔法、戏剧家的结构与诗人的语言,营造出一个可感、可触、可闻的历史场域,让我们仿佛能闻到棉湖战场上甘蔗田里的硝烟,能听见孙中山病榻前留声机里贝多芬交响乐的悲怆,能体会到陈炯明在溃败途中,目睹自己心血绘就的建设蓝图付诸东流时的那份彻骨苍凉。如此“絮絮叨叨”的文学性叙事,非但没有削弱历史的真实,反而以更具穿透力的方式,唤醒人们对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整体感知与历史共情。
陈炯明无疑是旧时代的掘墓人之一,却在时代转型的激流中,其理念最终呈现出非主流的一面;陈是粤东大地呕心沥血的建设者,其区域治理的蓝图却在国家统一的宏大叙事前显得有些局促。正因这种复杂性,陈的命运才更能折射出近代中国转型的曲折与艰难。那些未竟的理想与歧路的选择,共同构成了历史进程中沉重而发人深省的一页。
我觉得时至今日,理解陈炯明,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理解中国近代史那纷繁复杂的另一面相,根本无须遮遮掩掩、欲说还休。
希望读者诸君跟我一样,也能透过这部血肉丰盈的传记,窥见那段风雷激荡的岁月,并从中获得关于历史、理想与道路的新思考。如是,则善莫大焉。
2025年11月23日 夤夜
佛山石肯村 南华草堂